已經有幾個年頭沒有在老家過中秋了,以至于今天中午打電話給媽媽時,才記起中秋將至。但今年中秋節和十一長假沒能連到一起放,這幾天晚上我一直在糾結中秋要不要回家過節。后來媽媽打電話問我,我說放2天,還要回來上幾天班再放假。媽媽勸我十一再回去。囑咐我中秋記得吃些正餐。我含糊的恩了一聲,媽媽說有事把電話掛了。
記得小時候好多家庭都還買不起電視,大人們吃過晚飯就坐在院子里聊天,東家長李家短的閑聊。由于院子沒有燈,大家互相看不見,只有偶爾看見對方螢火蟲般忽閃忽閃的旱煙。孩子們則聚在一個大院子里玩丟手絹。每輪游戲大家都會唱丟手絹的歌謠:丟、丟、丟手絹,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……
孩子們就這樣在院子里追逐打鬧,直到月亮西沉,大家才滿頭大汗地回家。也有幾個貪玩的孩子還在躲貓貓,于是就聽到大人喊“玉生,你狗日的還不回來,老子就拿棍子來請你了!”……隨著人們的呼喊聲,鎮上的狗叫聲又一陣此起彼伏,然后恢復寧靜,整個鎮子都進入了夢鄉。
記得上中學時,語文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題目為《中秋賞月》的作文。大家都無從下手。于是老師便開導大家 “你們想想,中秋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,你們拿著月餅,在院子里邊吃邊看月亮,此時你們有什么感想???”我說“還想多吃點月餅”。我的回答得到同學的一致認可,老師無奈的搖了搖頭。那時的我們最關心的是好不好吃。
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,月餅的品種多了,人們不必等到中秋才能吃月餅,卻感覺中秋的習俗淡了許多。為了前程,大家陸續離開了小鎮;為了生活,大家忽略了老家守候的期盼。
中秋的月,圓了兒時的月餅,圓了我大學的夢;同樣會圓了父母的期盼。